摘 要 : 庙学作为儒学、经学(学统)与道统的物质载体,作为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祭孔讲经和礼乐教化之所,作为治统(政统)与道统、经学(学统)与从祀制度交汇之地,其历史意义重大。
在孟子看来,诸侯国君之所以被裂土封疆,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天子的认可,但能否世代拥有此等的权利和安享如此的俸禄,关键还是要得到领域内最广大百姓的拥护。如信奉儒者之道的陈相、陈辛兄弟负耒耜自宋之滕愿为圣人氓(《孟子·滕文公上》)。
当然,百工的生产和商贾的交易皆需要在社会之中进行,而社会秩序的维护则需要为政者们各司其职,自然也就产生从事国家管理的劳心者,大人之事也就逐渐从劳力者中分离出来。显然,孟子的主张与孔子为政中都时的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孔子家语·相鲁》)是一脉相承的。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们之所以会误解孟子,只看重了何必曰利四字,却没有注意到前面的王字,也就是作为诸侯国国君的梁惠王不应该过分地强调他心目中期盼的富国强兵和兴利除害,而是应将注意力放在仁义之上。孟子此处说的百工之事应该包括社会中的许多群体,如织布者、冶铁者、制陶者……这些人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在与魏国的白圭论辩中,孟子则详细阐释收取什一税的依据,而这样的税收是能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比如城郭、宫室、宗庙等的修缮,比如祭祀之礼的举行,天子、诸侯和百官等为政者的俸禄……在孟子看来,欲轻于什一税者就是大貉小貉之国。那么,当遇到影响百姓生活甚至生命安危的天灾人祸时,孟子力主诸侯国君、士大夫等为政者应将国库中的物资拿出来赈灾,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甚至能与黎民百姓共甘苦、共患难。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国子监划归学部,古代学校大都废弃,建立了新式的各大、中、小学校。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33]据考察,早在宋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孔庙仅以孔门弟子和传经之儒附享,而将那些弘扬孔子思想之学者(不以传注六经为主,而尤重义理之阐发,并自觉传承孔子之道和儒家道统)亦作为附享人物,此即传道之儒。
而理学家之注《四书》则以义理阐发、藉训诂注疏以求圣人之道,并有自觉接续道统之意,逐渐受到朝野推崇。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而儒学在古代体现为国学(国子学、太学)包括府、州、县学义涵,现在却少有人知。[⑨]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1-492页。它在近现代百年中经历了由古代学校(国子学、太学、府、州、县学)到现代儒家学术思想义理的变化。现在中国各大电视媒体,直播祭孔大典,亦邀请儒学专家作为特邀嘉宾解析点评,讲解国学儒学经典,例如山东卫视直播祭孔大典,曾经邀请王立群、王杰、梁涛等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予以解读点评。
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古代学校中建立孔庙是为了尊孔,其实质是尊师。日本学者牧野修二等在探讨元朝庙学时认为庙学即郡县学,它是以文庙为精神中枢,并依附于文庙而设置的儒学。在古代,庙学亦是皇帝及各地方行政长官、士人祭孔和讲经的场所,也即将祭祀和讲学合一之地。
[28]韩星:《重建道统,传承文统——道统、文统及其关系》,《中国文化论衡》2018年第1期。[24]赵国权、周洪宇:《庙学及庙学学、庙学史的学科归属与建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1期。
另一条主线则是荀子,其衍流为叔孙通、陆贾、贾谊、董仲舒等,其特点是重礼,注重国家社会之礼乐教化。(《孟子·滕文公上》)夏商周三代并没有孔庙,但都有国家大学,用以明人伦道德(故后世庙学皆有明伦堂或明德堂,北京孔庙国子监称彝伦堂,概由此出)。
[24]在近现代社会庙学分离即孔庙和学校分离之大背景下,学校之教育部分保存了儒学理论研究职能,而孔庙则相当程度上承担了儒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职能。庙学这一概念由庙和学构成,庙是指孔庙,学则主要是指古代国家创建的各级官学,包括京师国学(太学、国子学)以及全国各地府州县学。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会议举办地点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二楼。庙学制度之形成与发展,与儒学和孔子地位不断升级,并教育与孔庙祭孔合一,密不可分。而朱子弟子黄榦对其师朱子道统谱系进一步接续和完善,形成了北宋周敦颐、二程、张载、南宋朱熹的传道脉络。
综上所述,庙学作为儒学、经学(学统)与道统的物质载体,作为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祭孔讲经和礼乐教化之所,作为治统(政统)与道统、经学(学统)与从祀制度交汇之地,其历史意义重大。[16]曲阜阙里孔庙的确是保存这一前庙后寝之制的,距离阙里孔庙不远的颜庙,距曲阜百里之外的孟庙,以及嘉祥县的曾庙亦同遵此制。
[⑧]周洪宇、赵国权:《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江汉论坛》2016年第5期。 庙学是古代传承至今依然存在的儒学物质载体。
[21]韩星:《国学话语体系建设》,载《首届新时代国学话语体系与学宫文化研讨会会议手册》,2018年2月6日。本文将围绕何为庙学、庙学与儒学及其密切关系、庙学与儒家道统之关系几方面,对作为庙学存在的儒学进行较为细致的勾勒。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两者皆部分担负起古代礼乐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社会教育教化职能,例如彭林教授主持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而包括曲阜孔庙、衢州孔庙、北京孔庙等全国各地孔庙、学校、书院等举办的祭孔大典及礼乐文化展演等,皆为此做出了很大时代贡献。庙,《说文》云:尊先祖貌也。此亦是孔庙从祀由之前重视传经之儒到更加重视传道之儒之重要历史背景及原因。
故如果要在儒家乃至中华文明道统谱系上增加一人的话,愚以为应在孟子和周敦颐之间加上董仲舒,而且董仲舒学问人品亦为朱子所器重。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成汤、文、武(包括大臣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这一由孔孟发端、韩愈提出、朱子及其弟子完成的道统谱系,让中华文明道统谱系变得更为清晰、简洁和完整。
三、庙学与儒家道统之关系庙学与现在学界所重视的儒家道统紧密相关,因孔庙本身就是儒家道统谱系的承载章氏认为,经字取义于《易》君子经纶一语,经乃纲纪世宙之谓,是最高层面的学术。
历史曾先后给过法家、黄老之学以治国良机,可惜均不堪大任。西汉以后,此风大开,致有《禽经》《相马经》《茶经》《棋经》等名。
荀子说学始于诵经,庄子说孔子言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荀、庄均子夏门人,是六经之名起于孔门弟子亦明矣(《文史通义·经解上》),此说客观公允,并无反孔叛经之意。章氏称六经为先王经纶宇宙的典章,可谓深得经旨。学界每每盛谈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殊不知形成此次融合的文化核心是儒家经学。儒者僭经以拟六艺,妄也。
章氏反复论述者,却是如下几点。回归史实,拨乱反正,还经学以公道,使中华文明发皇,适其时矣。
历史犹如无固定水道的河流,总是左右偏摆,不可能自发地按常道发展。《文史通义》涉及章氏经学观的部分,集中在卷一的《易教》《书教》《诗教》《经解》四篇。
拓跋珪初定中原,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以上数点,两汉时期有哪家哪派的学说堪与比肩?故武帝独尊之。